欢迎您访问长沙鹏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技术与应用

PCIE高速声发射仪/千兆网络声发射仪

技术与应用

单轴受压岩石破坏全过程声发射特征研究

发布日期:2022-10-13 13:27    浏览次数:

 1 前言

岩石受力破坏的过程是其内部微破裂萌生、扩展和断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岩石会产生声发射现象。这个现象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由美国矿山局的 Obert 所发现,并把声发射技术应用到矿山矿柱岩体稳定性和岩爆的监测预报中[1]。自那时以来,声发射技术在国外岩土工程和矿山岩体稳定性监测方面得到推广应用[2]。我国金属矿山自 70 年代开始应用该项技术来监测采场顶板的稳定性,随着声发射监测设备的改进和发展,近年来岩石声发射监测技术在矿山地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6]。虽然在岩石声发射监测技术的设备研制与开发和应用研究方面已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岩石声发射技术是理论研究落后于工程实际的少数学科,特别是对于岩体失稳的声发射监测预报应用方面,迄今为止仍然是一大难题。这是因为人们尚未掌握岩石破坏的前兆判据,实际应用中监测预报大多是基于经验判断,缺乏可靠的判别依据和理论基础,致使监测预报的成功率不高、效果不理想,这也是制约声发射监测应用技术的一个关键点。因此,开展单轴受压岩石破坏全过程声发射特征研究,深刻揭示岩石破裂过程与声发射参数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破坏机理,提出合理的岩石破坏的前兆判据。

2 岩石声发射试验研究

在受压岩石破坏全过程声发射特征研究方面,国内外一些学者进行过广泛的室内试验研究,包括岩石受压、张拉、剪切和断裂试验条件下的声发射特征研究等,且主要是研究岩石峰值强度前的应力、应变与声发射参数之间的关系[7~9]。对于单轴受压岩石破坏全过程声发射特征,特别是声发射参数与时间变量之间的特征关系则研究得不多,尚未见到相关的报道。众所周知,在岩石受力变形直至破坏的过程中,岩石塑性变形过程,是非等时变化的。对于岩石声发射监测技术的应用来说,主要是依据声发射参数对时间的变化过程来对岩石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时间是监测预报的一个基本变量。基于这种思考,本文主要对单轴受压岩石破坏全过程、声发射参数对时间变化特征进行试验研究,力图寻找岩石破坏过程的声发射参数的时序变化特性,为岩石声发射监测预报技术的现场应用提供依据、据,提高岩石稳定性声发射监测预报的准确率。

2.1 试验设备及装置

试验采用加载控制系统和声发射监测系统 2 套装置。试验加载设备是 MTS851 型液压伺服岩石力学试验机,该试验机经改造将原来的模拟控制系统升级为全数字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的配置基于 Windows 平台的可视化操作软件,可跟踪记录当前荷载、应力、位移、应变值的大小,并同步绘制载荷-位移、应力-应变曲线等。声发射监测系统可对声发射事件自动计数、存储,可与计算机通讯,实现对声发射的实时监测,并可进行波形和参数的分析。试验装置见图 1。

2.2 试验内容

对取自三山岛金矿的斑状黑云母化花岗岩、绢云母化花岗岩和辉绿岩、厂坝铅锌矿的结晶灰岩、铅锌矿石、黑云母片岩等岩石试样进行单轴受压岩石破坏全过程试验,研究岩石受力、变形直至破坏全过程声发射参数特征和时间过程特征等。通过试验研究,探索单轴受压岩石变形直至破坏全过程的时间特性、声发射参数的时间过程特性以及岩石破坏全过程与声发射参数之间的特性等。

2.3 试验测试方法

试验时,保持加载过程与声发射监测同步。对加载系统采用轴向应变控制加载,加载速率为 2×10-6 mm/mm·s-1。对声发射监测系统,设定声发射监测的采样间隔为 50 m s,频率为 102~104 Hz,为尽可能减少噪音的干扰,选择高的声信号触发电平为 3.6 或 4.5 mV,使试验只测定岩石单轴受压破坏的声发射大事件。同时,为消除加载系统的环境噪音,在对试件进行加载前,应率定加载系统的噪音水平。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岩石受力变形直致破坏全过程中,以恒定的加载速度,保持加载系统和声发射监测系统同步进行。MTS系统以4 次/s的间隔速度采集数据自动记录应力、应变和间,并同步绘制荷载-位移、应力-应变曲线图;以等应力增量间隔或等时间间隔,读取声发射仪记录的声发射事件数,并抽样存储声发射事件的波形。

3.1 岩石变形与声发射特征

在全部试验岩样中,大部分岩石受力变形的特点大体上相近,都是经历初始压密、弹性、塑性和峰后破坏 4 个阶段,只有辉绿岩的初始压密阶段不明显。本次试验研究进一步观察了岩石在峰值点前的受力变形特点,发现有的岩样在达到其峰值强度的 85%~90%之后,出现一段应力增长减缓、而相对应的应变量明显增加的塑性变形阶段,这个阶段在荷载-位移图上很明显。特别是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较长,但是时间参数在荷载-位移曲线图上却被掩盖了。具有这种特点的岩石,其在这一阶段的声发射就出现明显的相对平静现象。图 2 为试验测得的具有这种特点的一典型的绢英岩化花岗岩岩样的荷载-位移曲线,该岩样的破坏形式为典型的单一剪切面破坏。从图 2 中可以看出,该岩样具有明显的初始压密阶段,随后进入弹性阶段。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在接近峰值点之前、荷载 90 kN 之后,应变增加迅速,而应力增加缓慢,荷载-位移曲线明显趋缓。

 

在峰值强度之后,载荷-位移出现了 3 次应力突降,从宏观的肉眼观察为几条临近的宏观斜裂纹之间的岩桥破坏、裂纹沟通形成的最终破坏面。在临近应力降之前,都出现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延迟和声发射事件的相对平静,然后是应力的突然降低,声发射事件数的突然增加。
3.2 应力、应变与声发射之关系
在所进行的试验研究中,对岩石声发射监测研究全部是采用一次性加载方式。通过试验发现岩石在峰值前的声发射事件与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具有 2 种典型的类型:第 1 种类型是 AE 曲线与应力-应变相近似,在初始压密阶段几乎不出现声发射现象,在进入弹性阶段时声发射事件迅速增加,即出现所谓的 Kaiser 效应的特征点,有趣的是 Kaiser 效应特征点一般出现在压密阶段的后期或是弹性阶段的初期;第 2 种类型是 AE 曲线近乎为直线,不出现或不明显出现 Kaiser 效应特征点。这 2 种典型的试验结果见图 3。图 3(a),(b)分别为第 1,2 种类型的典型曲线。
 
岩石峰值强度前,在弹性阶段的前期、后期和塑性阶段的前期是声发射事件明显增加期;在弹性阶段的中期,声发射事件比较稳定,图 3 所示的试验结果体现了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在图 2 的荷载-位移关系曲线上也有明显的特征,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弹性阶段的初期和后期,伺服控制采样数字出现明显的跳动,绘制出的荷载-位移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波动现象。
在峰值强度后,大多数岩石的声发射事件数并不减少,甚至有的岩样的声发射事件数大大增加,最大声发射事件率有很多出现在峰值强度之后。声发射的特征随着试样破坏的类型不同而不同。只有当应力下降到峰值强度的 20%~30%以下之后,声发射事件数才产生明显的减少。
3.3 应力、声发射事件数与时间关系
在常规的岩石力学试验中,只研究岩石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一般都忽略时间效应的影响。由于岩石的非均质性和受力变形全过程的非线性特点,在进行岩石声发射试验研究中,充分考虑时间效应是非常必要的。
本研究表明,在岩样压密阶段的低应力水平时,声发射事件数很少或无声发射;弹性阶段声发射事件数开始逐步增加,这一阶段大多数岩样声发射事件数的累计值与应变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应力-应变关系,也就是说应力-应变关系同声发射事件数与应变之间有相似的关系这些结论与其他研究人员所得结果基本是一致的。在弹性阶段,应力、应变增量呈现等时增长的特点,正是应力、应变与时间之间存在这种线性关系,在常规试验研究中可以忽略时间效应的影响。图 4 为一典型的应力、声发射与时间关系曲线(对应于图 2 绢英岩化花岗岩),是以时间为横坐标(自变量)再现受压岩石破坏全过程的应力、声发射事件特征的曲线。
在应力水平超过其峰值强度的 85%~90%之后,大多数岩石的等应力增量间隔时间出现明显增加,以时间为自变量时的声发射事件数则明显减少,即出现峰值前的声发射事件相对平静期。表 1 给出了部分岩样峰值前的试验测试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接近峰值前岩石等应力增量的时间是弹性阶段的 1.5~2 倍以上;对于结晶灰岩来说,虽然临近峰值前的等应力增量时间间隔没有增加,但声发射事件从前一个应力增量段的 93 次降为 58 次,出现明显的应力降低现象。从图 4 中可以看出,峰值强度前的 AE 曲线趋于平缓,即出现 AE 平静期,同时,还可以看出峰后声发射特性。图 5 为结晶灰岩声发射参数与时间关系曲线,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在以时间为参数的坐标系中,AE 数在临近峰值点时曲线趋于平缓,AE 事件率显著下降。
 
 
在常规试验研究中,人们已经认识到在接近峰值强度前的阶段应力-应变的非线性性质。但如果把声发射事件数的累计数值直接叠放在不考虑时间的这种应力-应变曲线图上,就会得出接近峰值强度前的声发射事件数迅速增加的结论,本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没有考虑时间效应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矿山岩体声发射技术的监测应用中,采场冒顶、片帮和岩爆发生前大多都出现声发射事件的突然下降或出现相对平静期的现象[1,10]。本试验研究也同样发现这样的现象,这绝对不是偶合,它说明在室内也可证实岩石破坏过程中存在声发射平静期现象,并且它预示着岩石峰值破坏的来临。
4 结 语
通过声发射试验研究表明,岩石声发射事件率在不同应力水平时变化很大,岩石在弹性阶段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特别在弹塑性高应力阶段,岩石声发射增长迅速。但有些岩样在试验接近峰值强度时单位时间内的应力增长速度减小、声发射事件率出现明显下降,即出现相对平静期,峰值强度后的声发射现象仍然明显,其声发射特征随岩样破坏形式的不同而不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岩石试样在破坏前,其声发射事件率出现明显下降的现象,这一特点可以用来解释现场岩体声发射监测时,在岩爆、冒顶片帮发生前出现声发射事件相对平静期现象,它对于工程中的岩体稳定性声发射监测预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Blake W. Microseismic applications for mining——a practical guide[R]. U. S.:Bureau of Mines,1982
2 腾山邦久. 声发射(AE)技术的应用[M]. 冯夏庭译.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
3 尹贤刚,李庶林. 声发射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 采矿技术,2002,2(4):39~42
4 李俊平. 九女磷矿地压监测与空区处理[J]. 岩土力学,1993,4(2):35~40
5 曹庆林,桑玉发. 采场冒顶灾害的声发射预报技术[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6,6(2):7~12
6 李庶林,毛建华,桑玉发. 基于岩体声发射参数的竖井围岩稳定性分析[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8,8(增 2):753~757
7 陈 颙. 声发射技术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1977,20(4):312~322
8 Rudajev V,Vilhelm J,Lokajicek T. Laboratory studies of acoustic emission prior to uniaxial compressive rock failure[J]. Int. J. RockMech. and Min. Sci.,2000,37(4):699~704
9 吴 刚,赵震洋. 不同应力状态下岩石类材料破坏的声发射特性[J]. 岩土工程学报,1998,20(2):82~85
10 王 宁,王银通. 岩体声发射监测技术在采场冒顶片帮预报中的应用[J]. 世界采矿快报,1995,12(14):7~9